海西环保网

海西环保服务平台 | 技术服务:青鸾传媒

热线服务电话:13720882598


lsqy.jpg  ptqy.jpg

海西环保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环保资讯 > 环保新闻

2019环境日特刊――汾渭平原:历破茧之痛 为成蝶之梦

时间:2019-06-06 16:36:32  来源:海西环保网  作者:佚名

汾渭平原:历破茧之痛 为成蝶之梦

黄河支流渭河、汾河、洛河三水冲击下的汾渭平原,不仅孕育了中国农耕文明,也因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,奠定了如今重工业蓬勃发展的基础。不过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、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,这一重工业集聚区同时也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,急需用未来几年时间,完成一系列蜕变,让蓝天变得更多起来。

“后进生”的治本之策

一组数据道出了不容乐观的形势。

汾渭平原是仅次于京津冀、我国PM2.5浓度第二高,同时又是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区域。

相比2013年即被“大气十条”列为重点区域的京津冀,以及经济较发达、产业绿色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,汾渭平原无疑是一名“后进生”,起步更晚,底子更差,压力更是不小。

“汾渭平原”作为整体概念,首次被纳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,始于2018年2月举办的2018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。时隔不久,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正式发布,将包括山西省吕梁、晋中、临汾、运城市,河南省洛阳、三门峡市,陕西省西安、咸阳、宝鸡、铜川、渭南市以及杨凌示范区在内的11个地区一同纳入“汾渭平原”范畴,首次升级为与京津冀、长三角并列的治霾“主战场”。

与京津冀等地区污染成因更加综合复杂不同,汾渭平原的污染更大程度上归因于“煤”,以及围绕煤的产业、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。

正如在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,协作小组副组长、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所指出的“症结”所在:汾渭平原人口密度大,重化产业聚集,能源结构偏煤、产业结构偏重、运输结构偏公路的问题尤为突出,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难下,再加上地形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,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。

煤,真的让汾渭平原既爱又恨。晋、陕、豫三地均为用煤大省,汾渭平原对煤炭的依赖占一次能源消费近九成。从产业结构看,火电、焦化、煤化工等耗煤企业众多,造成汾渭平原产业结构偏重。同时,以煤为主的格局也导致了交通结构的失衡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曾指出,焦化、钢铁等行业均离不开大宗原料及产品运输,但因铁路运力远未达需求,域内80%以上的运输仍依赖公路。

汾渭平原的治本之策在于能源结构及其带来的产业、交通结构调整。王金南表示,治理过程中,应重点关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,从根本上解决采暖季大气污染严重的问题;加大焦化、钢铁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,严控焦化、钢铁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;加快改变煤炭运输过度依赖公路的现状,提高货物铁路运输比例。

精准施策,治理更有底气

确诊了病因,“治”的序幕也随即拉开。

2018年10月,《汾渭平原2018~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出台。《方案》制定了两个目标,细颗粒物(PM2.5)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%左右,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%,并且明确了相关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时间节点,在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运输结构、用地结构、联防联控和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同时发力。

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,能否精准施策成为打好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。履新山西省临汾市委副书记、代市长的原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董一兵一语道出关键,要通过科学研判,以精准举措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。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精准化、效益最大化。

前人栽树好乘凉。在京津冀战场发挥重要作用的“一市一策”延用到了汾渭平原。包括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、陕西省环科院在内的20余家科研力量如奇兵出击,为汾渭平原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援,成效也开始显现。

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处长沈炳岗表示,关中“一市一策”跟踪研究工作组在科学研究上瞄准了各地的实际问题,为关中地区的空气污染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,初步达到了科技治霾的目的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
智能系统帮助中心管道疏通保洁护理广告合作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