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西环保网

海西环保服务平台 | 技术服务:青鸾传媒

热线服务电话:13720882598


lsqy.jpg  ptqy.jpg

海西环保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环保资讯 > 行业动态

煤制油气“战略储备”项目全线亏损

时间:2020-10-25 08:45:07  来源:海西环保网  作者:佚名

“开发煤制油,对于填补供油体系空白意义重大。但随着产业环境变化,原油市场面临结构性过剩,来自石油化工的竞争加剧,一批成本较高、竞争力较弱的煤制油化工企业,将遭遇生存危机。”      

“经过10余年攻关,煤制天然气行业已总体掌握成套技术,并能够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天然气补充供应方案。但目前,煤制气面临全行业亏损,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,长此以往难以为继。”      

在稍早前举行的“2020(第九届)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”上,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助理张继明、中国大唐集团副总经理张传江先后发言,直指煤制油、煤制气行业面临的严峻生存现状。值得一提的是,两位发言者所在的企业分别是我国煤制油、煤制气行业的典型代表,均承担着各自领域的国家级示范项目建设任务。      

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,煤制油、煤制气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。但面对当下的发展困境,投入巨资建成的项目不得不转产其他产品,部分已获批项目也不得不放缓建设节奏,有的甚至已经处于停建状态。多位专家强调,若没了项目支撑,煤制油、煤制气的“战略储备”功能将大打折扣,最终将危及国家能源安全。     

 “作为首个国家级煤制气示范,项目投产近10年仍未盈利。为了活下去,不得不联产甲醇、乙二醇等其他产品”       

业内普遍认为,适度发展煤制油、煤制气产业,既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又能增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。在此背景下,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印发《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“十三五”规划》(下称《规划》),明确了“十三五”期间新建、储备项目名单。《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进一步要求,“有序推进国家规划内的内蒙古、新疆、陕西、贵州等地区煤制油气示范项目建设”。      

但据记者了解,行业实际进展与规划有很大差距:目前全国已建成煤制油项目9套、产能921万吨/年,煤制气项目4套、产能51.05亿立方米/年,均远低于《规划》制定的“十三五”末总产能分别达到1288万吨/年、251亿立方米/年以上的目标。     

“特别是煤制气项目,规划的5个新建项目都没有按计划建设。其中,苏新能源和丰、北控鄂尔多斯项目虽已获得核准,但建设已近乎停滞;山西大同项目已完成环评批复,但尚未上报核准申请;安徽淮南项目仍在推进前期工作;新疆伊犁项目的部分产能已被企业调出规划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。      

除了新建项目,在役项目的现状同样堪忧。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9月底,煤制油、煤制气产业的主营业务分别亏损39亿元、12.1亿元。多位业内人士进一步向记者证实,由于产品市场竞争力差,很多项目不得不将部分油气产能转产联产。      

“大唐克旗项目作为首个国家级煤制气示范,项目投产近10年仍未盈利。为了活下去,不得不联产甲醇、乙二醇等其他产品。”上述知情人士透露。      

另一煤制气企业代表――新疆庆华集团副总经理杨立先称,庆华项目核准产能55亿立方米/年,早在2013年底,一期13.75亿立方米就已建成投产。“但二期至今也没有动工,目前正在调整方案,尝试将煤制气与烯烃相结合。虽说‘牺牲’了一部分天然气产能,但起码能缓解经营压力。”      

张继明表示,在低油价、供应宽松及石化产业竞争加剧等背景下,采用原有产品方案的煤制油项目面临“投产即亏损”的境遇,在役项目也需尽快提升产品质量。“除了油品,还可向高端合成材料、含氧化合物等领域延伸。”

“项目转产联产,实质上就失去了搞煤制油气的意义。技术好不容易通了,装置不能废掉,否则储备的意义何在?”      

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党委副书记白颐表示,在研究“十四五”规划编制期间,多位专家关注到煤制油气企业“另寻出路”的现象,并因此提出“如何才能让煤制油气项目稳定作为‘战略储备’生存下去”的关键问题。      

白颐称,从技术层面看,煤制油气已经取得较大突破,工业化程度较好。“但要真正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,光有技术、没有产能是不行的。项目转产联产,实质上就失去了搞煤制油气的意义。技术好不容易通了,装置不能废掉,否则储备的意义何在?”      

据张传江介绍,自2018年起,煤制气被纳入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,由此开始承担保供任务。“以大唐克旗项目为例,2018、2019年供气30.1亿、43.2亿立方米,超额完成保供任务。无论从政策要求,还是实际情况看,都说明煤制气是充分利用资源禀赋、实现油气多元保障的有效路径。其健康发展,对于降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有重要意义。而且经过10余年探索,煤制气产业已实现后发赶超,技术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如今产业低迷缓行、企业亏损严重,极不利于落实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任务。”      

另外,上述知情人士指出,部分煤制油项目,看似可进行转产联产,但由此产生的效益往往远不及投入,得不偿失。“低油价对煤化工各细分领域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。油价若长期低位运行,随着新一批炼化项目陆续投产,炼油市场将严重过剩,煤制油项目即便转产联产,也很可能继续承压。”      

“有企业实在没办法,希望通过煤制油联产芳烃提高收益。但有预测显示,到2023年芳烃很可能也会出现产能过剩,而且用宝贵的煤制油做成芳烃,显然不是理想选择。煤制油项目也不应一味沿着产业链向下延伸,这违背原有的战略储备属性。”上述人士说。      

 “虽在规划层面受到鼓励,但在资金、税收、土地等方面,并未享受到相应支持”

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,综合考虑能源基础、能源战略、需求保障等因素,将煤制油气作为自主可控的后备能源生产方式之一,既有必要性,也有可行性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应继续做好煤制油气的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,以应对极端情况下的能源安全问题。      

白颐建议,应将推动建立煤制燃料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列为“十四五”期间的任务之一。煤制油的发展重点在于,提高生产效率、强化技术储备,优化生产系统、保证正常生产运营,以突出能源多元化战略意义;对于煤制气,可结合市场需求,走“储备+局部市场化”的路线,发挥对天然气管网的季节调峰作用,或用于解决区域内LNG需求。      

“然而,不同于其他完全面向市场的煤化工产品,煤制油气有其特殊性,既要保持油气产品的生产能力,也要有自我造血的生存能力。”上述人士认为,由于一度低估油气价格下跌风险和项目建设运行难度,同时对进入油气行业销售网络的难度也缺乏足够判断,行业内的企业在很多方面缺少话语权,难以实现产品“优质优价”。      

张继明也称,相比石油化工,煤制油项目单体规模小,不具备规模优势。煤制油与炼油项目的单位产能投资比高达8.75:1,且前者多集中在中西部煤炭资源地,项目建设、产品销售等条件都不如后者。“原料和技术路线迥然不同,决定了煤制油化工产品独具特性。必须认清优劣势、扬长避短,差异化发展,从根本上增强核心竞争力。比如,石油化工难以得到的部分特种油品,煤制油恰恰可以生产。”      

部分企业还提出诉求,希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。例如,由于总体税负接近销售收入的40%,过重的负担严重影响生产经营,煤制油企业普遍呼吁适当调整税收政策。      

张传江称:“煤制气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储备技术,虽在规划层面受到鼓励,但在资金、税收、土地等方面,并未享受到相应支持。为夯实‘战略储备’定位,希望进一步统筹能源战略需要和企业发展实际,让项目真正可持续。”     

杨立先建议,应该“区别气源、差异定价”:一是将煤制气按非常规气源对待,跟页岩气、煤层气等享受同等财政补贴,缓解价格成本倒挂局面;二是区分淡旺季、适时价格浮动,帮助企业减亏解困。

评论员文章:国家级战略重任不应全由企业买单

作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“战略储备技术”,煤制油、煤制气行业如今双双陷入全线亏损一事,必须引起行业、企业和能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。      

“富煤、贫油、少气”的资源禀赋,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。与此同时,近年来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,其中2019年油、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升至72.6%和43%,给我国能源保供埋下巨大安全隐患。在此严峻形势下,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制油、煤制气产业,既有利于摆脱对国外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,又有利于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,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。      

可喜的是,经过多年努力,我国煤制油、煤制气产业,无论是在工程示范方面,还是在产业化推广方面,均取得了积极进展,整体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      

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。历史经验无数次地证明,战略储备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,战略储备项目的建设不能到了危机时刻才临时抱佛脚,必须在平日就保持“战备状态”,唯有如此,才能有备无患,牢牢把握主动权。     

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迫于生存压力,现存煤制油、煤制气项目纷纷“转移阵地”――转产其他产品;新建项目也相继放慢建设节奏,甚至停止建设。凡此种种,无不让煤制油、煤制气的“战略储备”意义大打折扣。      

眼下日子不好过,展望未来,行业前景同样渺茫。煤制油、煤制气是“低煤价、高油价、高气价”产业,但当前回暖乏力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供过于求的全球油气供需形势,意味着国际油气价格大概率会长期维持低位。在此背景下,煤制油、煤制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陷入价格成本“倒挂”的逆境,势必会让本就连年亏损的示范项目更加举步维艰。      

雪上加霜的是,产品结构不尽合理、同质化现象严重、技术创新仍存短板等自身问题,又进一步阻碍着煤制油、煤制气项目的竞争力提升。例如,目前国家能源集团、伊泰集团、潞安集团等煤制油项目均采用同一技术路线,项目产品类型雷同,同质化产品供应激增,导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;另外,煤制油、煤制气技术路线整体处于升级示范阶段,工艺系统优化、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攻关等,还有很大提升空间,产品成本仍有巨大下降潜力待挖。      

企业长期亏损、生死难卜,行业的精进发展显然无从谈起。因此全线亏损问题必须予以尽快解决,否则不仅示范项目的巨额投资将“打水漂”,而且行业、企业多年来积累的有益经验、技术成果也将付诸东流,最终导致国家战略目标功亏一篑。      

国家战略不应全由企业买单。煤制油、煤制气等战略储备技术事关重大、意义深远,远非某个或某几个企业一己之力所能承担,理应得到国家更多政策支持。     

凡益之道,与时偕行。例如,在税收方面,有数据显示,煤基柴油、石脑油吨产品完全成本中,综合税负占比分别超过 39%和 58%,高税负已在严重制约煤制油的创新发展和示范项目的意义。主管部门可否在此方面做点文章,实实在在给予“战略储备技术”应有的扶持。再如,可否回应行业呼声,参照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补贴政策,给予煤制气项目相应气价补贴?这些问题,都值得进一步探索总结,研究解决。      

河入峡谷,风过隘口。站在相关“十四五”规划正在制定的紧要时刻,连年亏损、负债累累的煤制油、煤制气“战略储备”项目,亟须主管部门给予更多战略考量和行动支持,避免国家战略虎头蛇尾。

(编辑:逍遥客)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
智能系统帮助中心管道疏通保洁护理广告合作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