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西环保网

海西环保服务平台 | 技术服务:青鸾传媒

热线服务电话:13720882598


lsqy.jpg  ptqy.jpg

海西环保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环保资讯 > 行业动态

高校掀起“双碳”热,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

时间:2022-07-26 09:03:43  来源:海西环保网  作者:佚名

“由于高校缺乏双碳相关专业,目前双碳行业从业者没有真正从科班出身的,大多来自能源或环境专业。对从业者能力的评价标准主要是‘具有多少年工作经验’。”

自2020年底以来,数十所高校建立了碳主题研究院或研究中心,但建设碳学科的高校仍较为稀缺。培养“双碳”人才,除了高校成立的研究智库,更多还是要靠碳学科的建设。

2.jpg

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,业界对“双碳”人才需求激增。图为2022年5月4日,技术人员在青岛市即墨区一家企业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巡检。(视觉中国/图)

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。

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,业界对“双碳”人才需求激增。根据求职平台猎聘网统计,2022年第一季度新发职位同比增长最多的细分领域是碳中和,同比上升超400%。

碳排放管理员、碳汇计量评估师、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、综合能源服务员等,一批人社部认证的新职业正在出现。

据新华社报道,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称,通过对履约行业企业、政府部门的摸排,以及对将来碳咨询、碳金融等机构的市场规模估计,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需要的“双碳”人才在55万至100万左右。该联合会是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牵头申请设立单位。

高校纷纷开始培养“双碳”人才。教育部最近发布的《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》中指出:加快紧缺人才培养;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;加快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;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。

最新的动作是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。2022年7月12日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《关于下达2021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》,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“碳经济”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。

碳经济专业获批的消息公布后,一些高校前来人大应用经济学院取经。人大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未来碳经济专业将会在更多学校开设,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一个朝阳学科”。

为何要开设碳经济专业

高校“双碳”热与教育部的两份文件密不可分。

2021年、2022年教育部曾印发《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》和《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》,要求高等教育加强“双碳”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研究,还提出“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”的目标。

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发现,自2020年底以来,数十所高校建立了碳主题的研究院或研究中心。

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碳储科学与工程、氢能科学与工程、可持续能源等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。其中,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于2022年秋季在重庆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、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四所高校招生。

相比其它高校,人大早在2011年就开全国之先河,率先成立了能源经济系,彼时应对气候变化尚未在国内形成广泛共识。2022年,“双碳”目标之下,应对气候变化理念已深入人心,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。时隔11年,两个名字相似的学科有着截然不同的成立背景。

魏楚解释,能源经济和碳经济的研究对象并不相同。能源更多是要素投入,而碳更多是产出物。以“双碳”目标提出为分水岭,我国的国家战略已从以能源革命为代表的能源管理,转向了强调最终减排目标的碳管理。

2020年开始筹备以来,碳经济专业经历了多轮国内外同行专家论证。目前,“双碳”行业的从业者大多为能源、环境等理工科专业出身,魏楚认为,理工科背景学生更偏向具体专业技术的实操,而碳经济背景学生可能会具有更开阔的视野,擅长管理和规划。

课程设置上,碳经济专业目前有一门课与能源直接相关,名为“碳中和与能源转型”,其他核心课包括区域低碳规划、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与发展、碳金融与国际市场、城市低碳发展评估等。

人大应用经济学院讲师潘冬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碳经济专业更专注于每个行业都会面临的“碳”问题,能源经济学则主要对能源领域了解得更为深入。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不仅需要能源行业的努力,还需要建筑、交通、金融、政府部门等很多领域的贡献。

“碳经济专业一定会把课堂搬到校外”

获批后,碳经济专业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。

比如招生时间。通常,新获批的学位授权点将于次年开始正式招生,人大应用经济学院目前正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,一旦明确最终招生年份后将尽快对公众公布。

目前可以确定的是,碳经济专业属于专业硕士,培养年限2年,毕业后颁发经济学学位。魏楚透露,碳经济专业的生源可能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,总招生规模将以上级部门下达名额为准。

另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是师资队伍的组建。碳经济专业获批前一年,人大应用经济学院已于2021年7月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。招聘公告显示,招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碳经济、碳市场、气候变化、碳规划、碳金融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。

魏楚透露,按照构想,除学界外,碳经济专业将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教师来自业界――碳管理企业、碳市场交易机构等校外单位将与学院签署聘任合同,与校内老师合作开课。

在能源经济系工作时,魏楚和他的同事们把课堂搬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风电厂、河北张家口的光伏电站、长江上游的水电站。“我跟学生们一起下到安徽一座地下五百多米深处的煤矿,在那里待了一整天,跟工人们学习矿井是怎么运作的、煤是怎么挖出来的、怎么防止瓦斯爆炸等知识。”

“碳经济专业也一定会把课堂搬到校外。”魏楚说。

培养“双碳”人才,更多靠碳学科建设

“由于高校缺乏双碳相关专业,目前双碳行业从业者没有真正从科班出身的,大多来自能源或环境专业。”碳排放管理员、《碳中和时代》作者汪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“对从业者能力的评价标准主要是‘具有多少年工作经验’。”

汪军指出,工作经验对从业者水平的检验不足够可靠,靠“师傅带徒弟”的培养模式也不够稳定,市面上一些“交钱发证”的社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,长远来看只有靠高校培养大批量输出人才,才能满足未来“双碳”行业的人才需求。

魏楚也观察到,近两年针对“双碳”开展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,但建设碳学科的高校仍较为稀缺。“要把双碳研究总结成一般性的知识、转换成正式的学科体系,就困难了。” 

以编写一本学科教材为例,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,面对众多同行专家审批,开各种内部研讨会,搜集大量意见,边修订边吸纳新知识。“能源经济学的教材编写,整个系花了10年的功夫”。此外,还要找到合适的老师,将他们掌握的知识融入到学科的知识体系中,形成其中的一块拼图,“拼好完整的拼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”。 

魏楚认为,培养“双碳”领域的人才,除了高校成立的研究智库,更多还是要靠碳学科的建设。

汪军指出,高校兴起“碳热”符合每个新兴行业的成长过程。20年前,鲜有高校开设电商、IT等专业,如今已遍地开花。目前“双碳”行业正在逐渐建立起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
在“双碳”领域中,碳经济学科是其中一角,未来还会有更多学科涌现。根据教育部印发的《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》,利用3-5年,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、学科建设;通过5-10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,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。

(编辑:逍遥客)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
智能系统帮助中心管道疏通保洁护理广告合作联系我们